0
購物車
目前購物車無商品
小計0
找回腳的真感覺

前幾天拜訪一位朋友,某天他回家走在人行道上,因為邊走邊講電話,右腳不小心踩到一顆小小的石頭,這樣一扭,竟然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,無法正常行走。

他很好奇地問我:「像我這麼運動的人,每星期打籃球次數最少三次,偶爾也會去慢跑,怎麼只是個小洞就扭傷這麼嚴重阿?」

「要『找回腳的真感覺』,除了透過專業的本體感覺練習和輔助型產品訓練我們的腳,不要再過度依賴『限制型』的產品,才能讓我們真正遠離運動傷害啊!」


預防運動傷害
除了正確的運動方式,預防運動傷害追根究柢還是回到「肌肉」的功能以及本體感覺,「教導」並且「喚醒」我們的腳,才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,最近吹起的「赤足風」就是這個概念。

運動傷害經常發生?
深入了解後才發現,原來他之前曾經扭到腳,特別在意防扭傷的產品,每次打球和慢跑都會先穿可以限制運動角度的護具,也特別選擇高筒運動鞋,可以穩穩固定腳踝,平常他護具不離腳,最近因為破損還沒買,沒想到竟然栽在一顆直徑不到兩公分的石頭上…

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生活中層出不窮,大家一定很好奇,產業和學術研究都致力於開發「預防運動傷害」的產品,很多人都使用了,但為何這樣的扭傷還是頻頻發生?

在賽事周邊的攤位,常常聽到客人在問:「這有什麼機能?可以預防運動傷害嗎?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嗎」?

從使用者角度來看運動產品,發現大家在意的不外乎兩大重點:「減少受傷」,以及「增加運動能力」,「增加運動能力」是運動員比較在意的,最主要還是仰賴訓練,以及自己的身體組成和基因而「減少受傷」這個部份,便是大家追求的重點了。

穿戴預防運動傷害產品就能有效防止運動傷害嗎?
回歸到問題本身,怎樣的人容易扭傷呢?曾經有人跟我說「我又不像運動員這麼激烈,應該不太會受傷」,這可是大大錯誤的觀念阿!

其實,當運動的強度超過自己本身的肌肉、心肺能力,就有可能會受傷,例如,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,突然參與一場路跑賽或是籃、羽、壘球等比賽,特別容易扭傷或拉傷。

當市場有「預防運動傷害」的需求,業界和學術界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錢開發相關產品,日子久了,大家也習慣這些「保護得很好」的運動用品,可怕的是,當這些產品對足部防護機能越強大與完善,肌肉原有的應變能力反而因為不需要「自己努力」而喪失應有的功能與反應能力(本體感覺),當我們卸下這些保護時,反而容易受傷。

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如:同樣赤腳在家走路,不小心踩到地上的電線,本體感覺好的人快速把腳抽回就沒事了,但有些人可能就因此而扭傷。

如何喚醒腳本身的肌肉?
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腳失去應有的本能,但也不想要受傷,正所謂「給他魚吃,不如教他釣魚」,我們要的,是可以「喚醒」肌肉「本體感覺」,訓練我們的腳回復本能之輔助產品,而非「限制型」產品。

以籃球運動為例,許多籃球鞋和護具都以「限制運動角度」為訴求達到減少腳踝扭傷的目的,除了無法完全發揮運動功能,運動時也不是很舒適,看到這裡,大家會問「可市面上都是這些商品啊,要怎樣才可以同時訓練我們的腳呢?」

一個基本的原則,越是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產品,越可以達到此功能,近來在運動場上流行的「肌內效貼布」即此原則,但這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才可以,實在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的使用。

將「貼紮」的功能應用在襪子上
好消息是,近來有「預防運動傷害」的襪子問世,和鞋子、護具比較起來,襪子更貼近我們的腳,將「貼紮」的功能應用在襪子上面,不會像鞋子和護具直接限制腳踝。

此外,紡織品的彈性又可以「喚醒」足部肌肉的本體感覺,舒服又不喪失腳本身的功能,這類產品除了方便使用,也不會過度保護或是完全限制我們的腳,同時又有輔助足部和穩定踝關節的功能,就好像腳的第二層皮膚,兼具防護與訓練的特性,是不錯的選擇。

降低運動傷害,提升運動效率,替自己準備一雙機能運動襪→

回文章列表
回頂部